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历程及发行框架解析

qer1232024-08-02 16:08:3225

关于央行数字货币发行有哪些明确规定

1.央行数字货币发行采用双层运营体系

双层运营体系,即央行为上层,商业银行为第二层。央行数字货币发行采用双层运营体系,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一是可以适应我国复杂的金融货币运行状况,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业务发展情况,调整数字货币运行流程中不适应、不完善的部分;二是不会改变现有的债权债务关系,不会对现有的银行货币体系带来大的冲击;三是可以最大限度降低风险,一旦个别商业银行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进行必要的隔离,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四是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商业银行各方面资源齐全,没必要从头开始;五是便于开展竞争,让商业银行在央行预设的赛道上充分竞争,形成最终的央行数字货币机制和体系; 第六,在运行效率上,如果采用单层运行体系,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贸易大国,央行很难独自承担所有交易的验证和结算。2、坚持中心化管理模式在区块链从业者的理念中,数字货币是去中心化的。但央行数字货币是一国主权货币,其发行和管理与区块链行业各个项目方发行的加密货币有所不同。无论是在央行数字货币发行过程中保证央行的中心地位,强化央行数字货币作为对公众的负债,还是强化央行宏观审慎和货币调控职能,亦或维持原有的货币政策传导方式,都需要坚持央行数字货币中心化管理模式。

3、重点是M0替代,而非M1/M2替代。鉴于我国货币体系中的M1、M2均已实现电子化、数字化,没有必要再用另一种数字货币技术对M1/M2进行数字化改造,尽管二者数字化改造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另外,目前支撑M1、M2流通的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商业银行内部系统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各种网络支付方式,其效率远高于区块链方式下的支付方式。央行不可能以不成熟的技术手段贸然改造如此庞大的M1/M2体系。如果用央行数字货币体系来改造M1/M2,除了对现有系统和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外,还会给整个体系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现实生活中,M0很容易被匿名伪造,存在被用于洗钱、恐怖主义融资的风险。 另外,电子支付工具无法完全替代M0,特别是在账户服务和通讯网络覆盖较差的地区,人们仍然依赖现金。因此,央行数字货币的重点是替代M0欧意交易所,既保持现金的属性和主要特征,又满足便携性和匿名性的需求。4、采用100%准备金制度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对商业机构实行100%准备金制度,这样可以避免双层运营体系下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可能出现的货币超发,更好地控制风险。央行数字货币专注于M0替代,因此央行数字货币不会被允许进入M1/M2体系,商业银行也不会出现相应的信用扩张和货币乘数问题。5、不采用纯区块链架构。 通过对多个区块链系统的性能测试,央行发现区块链系统的性能不足以满足定位为M0替代品的央行数字货币的交易需求。根据央行官员的讲话,定位为M0替代品的央行数字货币交易系统的性能至少应该在每秒30万笔。这个性能要求,至少目前还不是区块链系统能够达到的。

央行数字货币发行需明确内容

1. 两级体系如何运作?

同日,银联董事长邵福军在同一个论坛上从支付清算机构的角度指出了双注制的两种可能性。据巴比特介绍:

“首先,在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双层发行体系下,区块链覆盖了数字货币发行和流通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在双体系下,区块链会为终端用户登记区块链发行信息和流通信息。数字货币交易依然是点对点的交易,终端用户发出数字货币交易请求后,交易验证、交易记录将直接由区块链网络相关节点在区块链上进行,整个交易转移由区块链网络协议直接完成。”

“另外,在双发行体制下,发行机构在发行数字货币时都有自己的标识,工行有自己的标识,农行有自己的标识,支付清算机构对现有网络进行改造,支持数字货币的转移清算,通过央行的准备金支付获得数字货币的发行权,发行的数字货币成为发行机构的负债欧意交易所,每个发行机构都需要对这些数字货币有一个标识,相当于发行港币,中国银行有相应的标识,同时监控数字货币的流通。”

不过,央行穆长穆当天的讲话明确表示,由于区块链系统在M0上存在清算效率问题,央行数字货币体系不会采用纯粹的区块链技术。

2017年5月,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原所长姚前在《清华金融评论》发表《数字货币与银行账户》文章,对央行授权发行法定数字货币进行了学术分析:

“在央行授权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环境下,商业银行金库里的数字货币是商业银行的资产、发行银行的负债;商业银行客户账户里的数字货币是客户的资产、发行银行的负债(发行银行不一定是开户行)。对于客户之间点对点的数字货币交易,法定数字货币发行银行会确认并管理交易(谁发行谁管理),央行承担监管责任;电子货币的交易与现有流程一致,通过央行跨行支付系统和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发行银行与央行、发行银行之间的互联互通将由央行在顶层进行设计,这个顶层能否迁移到分布式账本的架构上,将是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文章还针对不同类型的货币提供了不同的交易渠道。

注:图片来自姚前《数字货币与银行账户》

在这个体系架构中,数字货币和电子货币是并行存在的,在商业银行账户体系内部进行兑换。虽然穆主任在解释双层运营体系时指出:“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穆主任的这个双层运营模式,很可能是一个不太准确的描述。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很可能采取第二种方式,即央行授信,各发行机构通过100%准备金获得发钞资格,然后其他商业银行和机构按照现有的货币流通渠道进行货币流通。2、实行什么样的中心化管理?穆主任提到,央行数字货币坚持中心化管理,一般区块链项目发行的各种通证或代币,都号称是分布式的,但实际上还是会通过一个机构发行和运营,通证或代币的发行和运营其实都是中心化的。 这种管理有的是通过基金会来进行,有的是通过社区投票来进行,并没有完全分布式、去中心化的token或coin操作,即便是比特币也依然采用社区投票、分叉等方式进行表决,分级管理。而央行数字货币是由央行发行,是主权国家货币,行使主权国家货币的职能,因此央行数字货币采取中心化管理也是理所当然。那么问题来了,央行数字货币管什么、怎么管呢?穆主任在阐述实行中心化管理时给出了四个理由。

首先,央行数字货币依然是央行对公众的负债,这种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随着货币形态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发行环节央行的中心地位还是要保证的。其次,为了保证和强化央行宏观审慎和货币调控职能,必须继续坚持中心化管理模式。第三,兑换货币的二级指定经营机构必须中心化管理,避免指定经营机构发行过多。最后,由于整个兑换环节没有改变二元账户体系,所以要保持原有的货币政策传导方式,这也需要保持央行的中心化管理地位。我们知道,央行数字货币的重点是M0替代,M0主要指商业流通中的现金,而央行的货币管理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控M2总量来强化央行的宏观审慎和货币调控职能。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推断,央行当前基于M0替代的数字货币,是在为未来基于M1/M2的数字货币转型提供基础和铺垫?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即央行如何实现中心化管理。这既是管理体制机制问题,也是具体技术路线问题。央行既可以选择原有的中心化系统技术架构,也可以通过对央行数字货币体系中使用的密钥进行划分和管理,实现中心化监管。前一种方式央行很熟悉,技术难度不大,但在现有体系上进一步创新则比较困难。后一种方式虽然设计和实现难度有些大,但新的央行数字货币体系更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契合央行数字货币的一些新特点,如账户可控匿名、账户松耦合等。

3、账户松耦合如何实现?针对央行数字货币,穆司长提出“账户松耦合”的概念,即央行数字货币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这样交易环节对账户的依赖大大降低,让央行数字货币能够像现金一样方便流通,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可以实现可控匿名,在保证交易双方匿名的同时,保证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三者之间的平衡。松耦合原本是计算机或者通信中的概念,松耦合的系统通常都是基于消息的系统,客户端与远程服务都不知道对方是如何实现的,客户端与服务之间的通信由消息的架构主导。 只要消息符合协商好的架构,客户端或服务的实现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改,而不必担心损害对方。穆局长提出的账户松耦合,是否意味着用户的数字钱包和其所在的银行账户在功能实现上需要保持一定的黑盒状态?如果完全保持黑盒状态,技术上很容易实现。但基于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三项要求,还要求用户的数字钱包是可控的。因此在具体实现上,我们推测用户的数字钱包在交易上极有可能会有一些功能限制,类似于我们现在银行账户中主账户和辅账户的区分。另外,央行数字货币体系以M0替代为主,在管理机制和技术实现上面临着央行数字货币如何与原有电子货币体系进行融合的问题。 而且,两者之间如何实现有机协调,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完整统一的央行数字货币体系,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作者导言

专栏 | 区块链“去信任化”背后是何方神圣?区块链改革为何在一度风靡后归于沉寂?专栏 | 通证的使命是优化业务流程专栏 | 区块链金融安全新思考

本文链接:http://www.chuangkn.com/?id=903

发行数字货币

阅读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