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即将过去。
这是变革的一年、冲突的一年、神奇的一年、复苏的一年。
看看国外,以巴冲突、俄乌冲突、瓦格纳武装叛乱、非洲政变、土耳其地震、加拿大森林火灾、日本核废水排放入海、英国大罢工、美国好莱坞大罢工……
放眼国内,多国以免签政策争夺中国游客,多地以“零门槛落户”争夺大学生,“数字火炬手”点亮杭州亚运会,神舟十七号发射宣告第30次载人航天飞行胜利,“人造太阳”运行403秒创世界纪录,火星探测首张全球图像留下中国印记,C919开启商业飞行并正式载人载客,中缅联手捣毁网络诈骗窝点……
这一年,大家都努力的生活,谈恋爱,走出家门,去小区,去烧烤摊,去游乐园,去电影院,去听演唱会,去“村超”和“村BA”,去彼此陪伴。
今年大家都在找搭档,淄博搭配烧烤,贵州搭配足球篮球,瑞幸搭配茅台,喜茶搭配芬迪,椰树搭配男模,鼠头搭配鸭脖,李佳琪搭配花西子,多巴胺搭配美亚德,静音汽车搭配儿童厌女症,年轻人搭配白色食物,全职小朋友搭配失望父母,温馨一言搭配……
今年房地产项目淘汰,股市稳守3000点,消费出现替代趋势,《封神榜上》让“商言商”“质子团”火了起来,“告诉老莫我要吃鱼”“我们齐声打响指”成为街头暗号,“遥遥领先”的秘诀,就是先转动“命运的齿轮”。
今年,全国人民驰援京津冀洪涝灾害,快递小哥跳桥救人、登山队员放弃攀登珠峰转而救人、天津老大爱上跳水、“特种兵”爱上旅游、“田鸡”爱上“卖崽崽”、“秀才”于文亮霸占竖屏C位、球迷冲进球场拥抱梅西、小学生为如何享受课间十分钟而焦虑、大人为如何调整作息时间而焦虑。
如何度过这个周期?专家建议,最好的选择是始终专注于提高个人认知和专业能力、保持健康、调整心态,因为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稳定感、连续感和长期感。
新周刊《2023中国新人榜》如约而至,盘点年度大事,为今年的中国定榜,测量时代温度。这是新周刊第23次发布《中国新人榜》,每年的新人榜是我们的价值和风向标,也为大众提供判断和经验;同期发布的新势力榜单,是为了发掘中国新势力;优化生活贡献榜单,旨在表彰中国美好生活的提供者。
2023年12月20日,《2023中国新锐人才榜》将在北京发布,2023年的荣誉属于他们,2024年的希望属于大家。
杭州亚运会
杭州亚运会是继北京亚运会、广州亚运会之后中国第三次举办亚洲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体育盛会。
从9月23日至10月8日为期15天的赛事欧易交易所,不仅为亚洲体育健儿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也让亚洲各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透过杭州这个窗口重新审视中国活力与东方美学。
杭州因水而生,竞技体育的血脉在之江山水间与诗情画意的江南交相辉映。杭州亚运会自始至终浸透着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在“大莲花”体育场,张九龄的诗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被全场朗诵。闭幕式上,以李白的诗句“借草倚流水,采花赠远人”作为结束,与嘉宾们告别,期待未来再相见。杭州亚运会无时无刻、无处不流露的“文化气息”与体育相得益彰。杭州的山水,是铭刻在奖牌上的“湖光山色”。以人文历史和山水为主干的火炬,让亚运圣火永不熄灭。
绿色、低碳、可持续也融入了整个杭州亚运会,“绿色亚运”是中国“用绿色描绘未来的创新与行动”。
“科技风采”让杭州这座“数字经济第一城”惊艳世界。由1亿多“亚运数字火炬手”组成的“数字人”是勇敢站在未来科技盛宴前沿的“潮人”。“数字人”们与运动员们共同跨越钱塘江,点燃主火炬,创造了亚运会历史上首次“数字—实体融合”火炬点火。
体育从来不只是竞技比赛,它是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载体。亚奥理事会代理主席拉贾·兰迪尔·辛格表示,杭州亚运会是对世界的一次呼吁,“人类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亚洲大家庭是团结的。我们可以在中国找到解决方案,并通过我们在杭州亚运会的努力,传递亚洲强大、团结的理念,这种力量也将影响世界。”
3000 点
进入2023年,中国股市整体呈现涨跌互现、震荡下行的走势,结构性分化明显,10月20日直接开盘跌破3000点。
3000点是一个重要的瓶颈。A股市场首次突破3000点是在2007年2月16日,到2023年10月20日再次突破3000点,用了4052个交易日的时间。这期间,人们感受到了中国股市的跌宕起伏,3000点仿佛成为了A股市场的“楚汉分界”,成为了股民坚不可摧的“信仰”。其实,3000点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股市和股民之所以看重它,可能取决于市场环境、指数构成和投资预期。以美国道琼斯指数为例欧易交易所,它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股票指数,当它突破3000点,通常被认为是股市向好、资本市场信心增强的标志。上证综指亦是如此。
正因如此,股市一旦突破3000点大关,保卫战就开始了。无论是资本市场的自卫反击,还是国家的干预,人们都不再感到意外。这一次,跌破3000点后,与之前不同,虽然人们表现出悲观的情绪,但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恐慌性抛售,使得3000点大关异常安静。或许有了之前51次的经验,人们在耐心等待市场企稳反弹。
认房子不认贷款
据新华社报道,2023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备受关注,从部门到地方,相继出台包括认房不贷、降低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率等一系列房地产调整优化措施。
其中,认房不认贷被视为房地产政策松动的先兆。自2023年8月底起,广州、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率先集体迎来政策调整。8月30日,广州打响认房不认贷“第一枪”。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解释称,对本市无自有住房的常住家庭,购买普通商品住房或非普通商品住房首付比例按不低于购首套住房最低首付比例执行,不区分是否有住房贷款(包括商业性住房贷款和公积金住房贷款)记录、住房贷款是否还清,住房贷款利率享受购首套住房利率。随后,11月14日,广州实施公积金认房不认贷政策,最低首付比例由原来的30%降至20%。
据央视新闻9月初报道,据不完全统计,短短10天时间,已有至少24个城市全面实施“认房不认贷”政策。
认房不认贷,表明政策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对房地产的认知逻辑也必须随之调整。其他一揽子政策的出台,也传递出房地产市场发生巨大变化的信号。房地产的金融属性正在受到限制,投资房地产一夜暴富的神话将不复存在。从另一个角度看,房地产正在回归居住属性,这与近年来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是一致的。
11月发布的《关于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预示着新一轮“房改”的到来,保障性住房建设将加速推进,房地产行业将迎来重大变革,未来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将满足刚性需求,而具有商品属性的商品住房将更多面向改善性需求。
聊天机器人被美国人工智能开发机构推出后,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成为了与“蒸汽机时刻”、“发明时刻”甚至“取火时刻”相媲美的成就。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可以根据预训练阶段看到的模式和统计规律生成答案,根据聊天上下文进行交互,甚至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代码、翻译等任务。
人类迎来了一场科技的狂欢,APP上线仅两个月,活跃用户数就突破1亿,89%的美国大学生用它做作业,比尔盖茨喜欢用它写诗,就连“科技狂人”马斯克也惊呼“好恐怖”。
这使得全球科技公司纷纷加入AI大模型开发的“百模大战”。3月16日,百度启动文心易言邀请测试;4月,阿里巴巴发布统一千文;而在此之前,华为鸿蒙系统和腾讯混元大模型已在暗中较量……更有意思的是,无论哪家AI技术更强,命名都出奇地默契。除了上述大模型,兰州科技的“孟子义”、网易的“语言”、商汤的“天天新”,都充满着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现代科技催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8月,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提到,“截至目前,全球已发布上百个大模型,我国今年已发布80多个大模型,面向消费者的应用更是“百花齐放”。
但就像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一样,人们总是对新事物心存担忧,就像想象外星人来到地球一样,人们本能地会产生一种科幻般的心理恐惧。当然,更多的人是基于现实的变化,害怕它有一天会毁掉自己的工作。
大语言模型下一步会走向何方?探索仍未完成。
缅甸北部骗局
今年上映的一部名为《All or 》的电影,用电影化的方式,揭露了海外欺诈的片面。
缅北地区为何成为诈骗的温床?缅北地区军阀混战,各种黑恶势力盘根错节,缺乏道德和法律约束,是犯罪的灰色地带。对于诈骗犯来说,缅北是天堂;而对于受骗者来说,缅北则是地狱。
2023年3月以来,缅北电信诈骗更加猖獗。“不限学历、不限年龄、不限工作经验……来缅北,月入10万不再是梦”。如此诱人的招聘广告背后,是“蛇头”甚至亲朋好友设下的陷阱;老乡坑老乡、加入诈骗团伙,冒充“高富帅”,搭讪单身、离婚女性,在缅北跨境进行“杀猪式”电信诈骗;“不听话就关水牢”、“加不上所有好友就体罚,手铐电棍,不让睡觉”……
据中新网报道,2023年9月以来,在公安部和云南省公安厅的指挥部署下,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公安机关与缅甸当地相关执法部门开展边境警务执法合作,开展一系列打击行动。进入11月后,我国公安机关进一步深化中缅警务执法合作,对缅北地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起猛烈攻势。
截至目前,缅北地区有关执法部门已向我方移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3.1万余人,其中“金主”、头目、骨干63人,网上逃犯1531人。11月12日,温州市公安局发布全球通缉令,追捕明学昌、明国平、明居兰、明真真四名“缅北果敢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团重要头目”。11月15日,明学昌畏罪自杀,其亲属明国平、明居兰、明真真被抓获归案,其家人创办的诈骗基地“卧虎山庄”也轰然倒塌。
城市漫步
据称,从2022年至今,某社交平台用户为了此事已行程3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八圈。
它并非一种新的运动形式。19世纪,西方社会曾出现过一群被称为“城市漫游者”的人。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一书中这样描述这群人的形象:“他们既隐居在城市中,又用眼睛和心灵扫视着城市的每个角落。他们对新技术的产物充满好奇,经常环顾玻璃橱窗,但常常被它们震惊。”
如今,步行又重新流行起来。
可见,当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现代化的出行方式已使自己迷失了自我、迷失了“近处”时,便开始用最温柔的方式“抵抗”——行走,回归世界,体会微观的“近处”,欣赏低速的风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步是一种延迟的自由,可以让人回归自我。另一方面,散步本身就是我们与他人和周围世界联系的关键。马克·吐温曾这样描述:“徒步旅行的真正美,不在于行走本身,也不在于沿途的风景,而是在于交谈。散步让语言流动,让血液和大脑保持活跃。风景和树林的气味能让人感受到低调的魅力,抚慰眼睛、心灵和感官,但最大的满足来自交谈。”
富人登山、戈壁行走,是为了寻找精神富足的人;作家徒步,不是为了探索天涯海角,而是为了探索自己;学者循着古人的足迹,是为了与伟大的灵魂对话。
那么开始步行吧,和哲学家让-保罗·萨特一起在巴黎左岸步行 4 公里,和诗人巴勃罗·聂鲁达一起在智利瓦尔帕莱索步行 4.5 公里,和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一起在英国东萨塞克斯步行 10 公里……毕竟,希波克拉底说过,“步行是最好的良药”。
罗刹海城
沉寂多年的歌手刀郎一回归就发布了《罗刹荒石》。这首歌被网友评为“2023年第一首神曲”。曲风怪异,网友评论:“没文化的人听不懂。”
其实,《罗刹海城》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著名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名叫“马季”的帅哥的“奇幻漂流”故事。他在罗刹国和龙宫中看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在罗刹国,美丑颠倒,丑即是美,甚至越丑越是高贵。《罗刹海城》中的两个海外奇幻境界有着强烈的反差,这是作者蒲松龄对这个世界的揭露和讽刺:重貌轻智,美丑颠倒,丑者高贵,美者卑微。
被认为“意味深长”的歌词,被网友一一辨认,尤其是歌手那英重温十几年前与刀郎的旧情旧爱,以及对无边国际关系的影射,更像是这首离奇歌曲衍生出的荒诞注脚。因此,有人评论道:“2002年是雪,2023年是刀。”
《罗刹海城》一出,立刻在网络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首歌曲有望挑战一成不变的流行乐坛,也成为人们批判社会上小气卑鄙之人的“义愤填膺之歌”。但我们也看到,《罗刹幻境》中非黑即白的评判标准,似乎与如今网络上两极分化的信息如出一辙。
《经济学人》认为,这首歌或许体现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思想:语言可以扭曲现实。因为歌词结尾处突然提到了维特根斯坦——“生来就是维特根斯坦/他说马的主人是一头驴子和一只鸟和一只鸡/哪匹马的主人是一头驴子还是一头驴子和一只鸟和一只鸡/哪头驴是鸡而那只鸡是驴/哪头鸡是驴而那头驴是鸡/哪匹马的主人是一只鸟/是人类的根本问题”。
不管争议如何风起云涌,刀郎始终保持沉默。这似乎和《罗刹海城》这首歌营造的氛围不谋而合。真真假假,难以分清。至于人们想要的所谓“真相”,刀郎又何须揭露?
多巴胺
2023年的夏天,仿佛是为了应对高温,人们的穿搭开始出现强烈而耀眼的色彩碰撞潮流,自诩“时髦精”的时尚博主将其命名为“多巴胺穿搭”。
多巴胺敷料爆红后,瞬间引爆了整个网络,“多巴胺敷料”话题在微博上的阅读量已达2.5亿次。
美国时尚心理学家Dawnn Karen在《穿出最好的生活》中提到,穿相对鲜艳的衣服能释放大量多巴胺,这是一种让人心情愉悦的神经递质。由此可见,以它命名的穿衣风格,顾名思义,就是穿让人心情愉悦的衣服。
显然,Dawn 指出,多巴胺风格的特点就是色彩鲜艳。因此,最初流行的多巴胺风格被赋予了通用的配方,如“粉色+蓝色”、“浅粉色+浅黄色”、“黄色+绿色”、“浅蓝色+玫红色”。但一些大胆的时尚达人开始偏离常规,大胆使用对比色,穿搭色彩就像颠覆了调色板。
随着秋冬的到来,过度饱和的多巴胺装逐渐让位于沉稳复古的美亚德色彩体系。美亚德是食物中的糖原受热时产生的一系列复杂效应。比如蛋糕微焦后的焦糖色,手磨咖啡在光影下或深或浅的色调漂浮,无论哪一种,都让人感受到秋冬夕阳下的温暖。
时尚是个轮回,网友发现,多巴胺穿搭似乎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有人把流行色搭配在一起,仿佛90后的非主流重现,到了00后就变成了多巴胺穿搭。美亚德色彩系似乎更古老,其主打色棕色是上个世纪的流行色,曾被嬉皮士穿搭,是“叛逆”的代名词,也是知识精英的代表。
多巴胺穿搭和美亚德配色,远不止是一种季节仪式,更是年轻人自我疗愈的方式,本质上都是满足人们情感价值的体现。
伙伴
2023年,“勾搭式社交”盛行。《新周刊》在《寻找勾搭》专题中,专门探讨了原子化时代的新型社会关系,洞察了半成熟社会的勾搭故事,并感叹“当代社会,年轻人可以不谈恋爱,但不能没有勾搭”。
近年来,人们似乎特别热衷于总结或干脆重新加热旧概念,“搭子”一词就这样再次流行起来。2007年出版的《上海话词典》将“搭子”定义为:对某事有共同兴趣的人,引申为伙伴。
如今的年轻人,只要愿意,就能找到伴侣。DT财经发布的《2023伴侣社交报告》显示,如今超过一半的人至少拥有一个伴侣。在没有伴侣的人中,超过一半的人希望拥有一个。此外,82.4%的人至少拥有一个用餐伴侣。
“好友社交”已经无处不在,从垂直领域来看,有吃饭的好友、考研的好友、考公务员的好友、旅游的好友、游戏的好友、聊天的好友、减肥的好友、健身的好友、杀青的好友、养猫养狗的好友等等。朋友或伙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算作“复合型好友”;虚拟人、AI伙伴、公仔、玩具等则是“跨界网友”……
人们热衷寻找伴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伴侣的相处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为了随心而动,回归社会交往的纯粹本质,可以看作是当代亲密关系的“替代品”——不需要谈心的浅薄交往。
但在心理咨询师眼中,勾搭反映出现代人越来越高的自我防御机制。勾搭并不是牢固的关系,而是因为有相同的爱好和理念而产生的暂时的聚首。正因如此,勾搭关系往往会陷入快速结合又快速分离的境地。
我们体会过成为伴侣的益处,也听过伴侣分手的耻辱。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没有永远的伴侣,只有永远的利益。最终,等待他们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成为固定伴侣”,要么分道扬镳。
调整
不懂得休息的人就无法工作。
人们对于假期的感情越来越复杂,想放假又怕放假,且不说假期期间还要面对叔叔阿姨催促结婚生子,光是想想为了休个长假要熬过六七个超长的工作日就已经很麻烦了。
端午节假期刚刚过去,工人们还未从放假一天的假期余味中完全恢复,又要面对一周工作六天的无奈。当人们还在抱怨时,更严重的打击是,作为一年中最后一个小长假的“十一”黄金周与中秋节距离十分接近,两大假期合二为一,变成八天长假,也就是说,节后还要工作一周。
从休假历史沿革看,我国“调休”制度的建立是从“黄金周”的设立开始的。1999年,国家为刺激国内消费,将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定为“黄金周”,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小长假”;2007年又宣布从2008年开始,劳动节改为放假3天,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3天公共假日;从2020年开始,劳动节假期将恢复为5天。
因此,把节假日前后的周末合并,形成5天或7天的短假,是全国各地普遍实行的调整工作方式。
2023年5月20日,热搜词“假期调整为何让人更累”下,出现了“休不起”、“为何不休两天”、“周六有用吗”、“不休息”等关键词,可见这次假期调整让人越来越累、越来越不满。同样,这种民意声音在每年两会代表、委员的提案或议案中也反复出现。
在让人又爱又恨的假期调整需求背后,其实是人们对假期合法性、合理性的诉求:是否首先要保证劳动者每周都能充分享受周末假期,合法安心地休年假,不再被迫在法定的日常工作时间之外“996”、“007”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