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能否被广泛使用?需更理性科学周全的思考研究

qer1232024-07-04 16:09:3330

如果数字货币仅仅解决交易双方的支付问题和信任问题,交易前后的资金都要像现金一样管理,交易结束后还要存入银行账户,那么数字货币能否得到广泛应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对数字货币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需要更加理性、科学、全面的思考和研究。

数字货币能不能产生,是技术问题。但某种东西能不能成为货币,技术虽然重要,但不是关键。数字货币能不能成为货币,取决于商品经济的逻辑,或者市场经济的需求。同时,现代经济中的货币,已经不再是一个特定的等价物,除了金本位制下它所具有的几大功能外欧意交易所,还具备信用创造、宏观调控工具等功能。比如M0、M1、M2之间的差异,在金本位制下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数字货币可能成为货币,但它不仅仅是货币,所谓“白马王子非马”。因此,讨论数字货币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六大问题亟待明确

第一,货币形态与支付技术的区别。在整个数字货币或者区块链的讨论中,大多数人总是把这两个概念混淆。一种支付技术需要有相应的货币形态支撑,但支付技术本身并不等于货币。

第二,货币的形态和功能也不同。纸币还是铜币?还是现在的记账货币?这是一个货币形态的问题,和货币本身的功能并不矛盾。在谈到数字货币的时候,我们可能在这方面有些纠结,认为货币形态变了,货币的功能完全不一样了。新的货币形态可能会丰富货币的功能,但不会完全改变货币的功能。货币的新功能,不代表否定或者取消原有的功能。货币原本就具备交换手段、价值尺度、价值储存等功能,现在又增加了信用创造、宏观调节工具等功能,但并没有颠覆原有的交换手段、价值尺度、价值储存等功能。

第三,几种中心化的区别。这两年谈数字货币、区块链、互联网金融,去中心化是主旋律。去中心化叙事几乎是这些技术的政治正确性。去中心化的对立面,中心化,几乎是万恶之源。从逻辑上讲,区块、链、平台等,本质上都是一个中心,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抛开这个不谈,就去中心化而言,支付的去中心化、记账的去中心化、货币发行的去中心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完全不同的内容。我们很多讨论中,似乎为了证明这种去中心化,就提到了中心化,一提到中心化,就把中心化给扯了过去。互相证明,不仅解决不了本质问题,而且混淆了逻辑。正确的做法是,区分、研究这些所谓的中心。

第四,货币之所以能成为支付手段,是因为它具备一般等价物和价值储藏的功能,否则没人愿意接受你这个支付手段。货币的基本功能是无法分离的。因为,如果货币的功能可以分离,单纯的支付手段功能就能证明数字货币的有效性,那么数字货币可以彻底颠覆现有货币体系的结论就不攻自破了。

第五,货币形态和支付方式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发展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从以物易物,到货币兑换,用贝壳、铜币、金币、银币、纸币,再到使用信用货币,都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发展而形成的。在某个时点,或者某个时期,交易场景和支付场景本身是多样的,并不是唯一的。即使在现在的技术发展下,纸币支付、信用货币支付,或者使用信用卡和支票,这些支付方式都是同时存在的,但基础都是同一种货币,也就是一定的法定货币。

市场交换需要一般等价物的认可和一致性。无论何种形式的货币,只要是同一种货币,不同形式货币的价值尺度应该统一,否则就会导致市场失灵或市场混乱。货币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市场交换的,所以在探索数字货币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这些情况。

第六,货币与准货币的发行。准货币一般以货币为基础,比如公司发行的饭票。饭票的发行,首先是以法定货币计价的。一种情况下,你可以用法定货币购买饭票;另一种情况下,公司已经决定每月给每位员工补贴一定数额的法定货币作为伙食费,折合成一定数量的饭票。所以,基础还是货币,准货币只是以货币为基础的一种凭证。它不能颠覆法定货币,更不能取代法定货币。

广泛使用前需要进行理性研究

秉承上述思路,进一步探讨数字货币,将更有利于将数字货币的应用研究付诸实践。

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说,一项技术肯定有其难度或先进性,但是否可用、可推广,在哪些领域可用、可推广,则是另外一回事。就好比体操运动员可以做很多高难度的动作,将人体机能发挥到极致,但这些动作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来说,却没有应用价值。1887年,波兰犹太人柴门霍夫博士创造了世界语,旨在消除国际交流中的语言障碍,使世界各国各族人民能够像同一个人类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一样和睦相处。他的理想和情怀是伟大的。世界语语法严谨,发音优美,逻辑性强,表达丰富,按照当时的推论,可以彻底颠覆所有民族语言。但是,“它现在在哪里呢?”

目前首先要解决的是数字货币能否为市场提供高效、安全、经济的支付问题,即解决高效支付、安全支付以及其底层技术成本等技术问题。如果数字货币的使用不能在效率、安全性、成本等方面优于现有的货币体系,那么无论它多么神秘,也没有应用价值。据报道,比特币目前每天转账超过20万笔,也就是说一天一个区块所需的容量大约是200M。数字货币是一个记录从发行到流通所有信息的巨大压缩包,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每一笔都占用了一定的容量。以人民币转账为例,假设全国每个人每天只处理一个整数(一元),那就是13亿笔交易,是比特币的6500倍,区块的容量至少是6500×200M。 如果每个人每天转账超过一笔,而且每笔交易都有零头数,现有的网络可能承受不住,目前的银行体系以及银行账户体系支撑的第三方支付系统的支付效率和成本消耗都远远优于当前支撑数字货币的技术。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数字货币如果能在技术上成功发展,并能为市场提供更加顺畅的兑换和支付效率,将会作为货币形式与纸币、记账货币共同存在。也就是说,一种货币,比如人民币,可以以纸币、硬币、记账货币、数字货币等不同形态存在,可以在各种适应领域和场景中用于支付结算,或者全部或部分地发挥货币的各种功能。如果说数字货币的特点是高效、安全的点对点支付,那么它在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就相当于现在的现金纸币,当然是线上使用,并且可以在某个领域替代纸币支付、信用卡支付、支票支付以及现行第三方支付的支付功能。数字货币作为一种货币,依然是法定货币,可以与其他形式的货币等价兑换。至于一些机构为了特定领域的商品交换、服务支付而发行的数字货币,它只是一种凭证,并不是真正的货币。 脱离记账体系、用于点对点支付的数字货币,具有与流通中的纸币相同的支付功能和价值尺度功能,但不具备信用创造等现代金融功能。数字货币要实现这样的功能,必须像纸币一样进入银行的记账体系,才能成为记账货币。货币创造和信用创造是现代货币的关键功能,没有这种功能,任何以货币形式存在的物质都不可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货币,而这样的功能与央行的货币发行、银行体系的账户体系息息相关。在反洗钱等现代金融安全管理方面,数字货币或许提供了一种技术上的可能性,即流通中的数字货币依然可以在央行监管范围内,而这在纸币状态下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货币发行和记账去中心化是不可行的。至于支付去中心化,更是伪命题,在纸币支付状态下,支付是点对点的,没有中心。

不论偷税漏税、非法交易、洗钱等,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支付是否点对点都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支付的效率和安全,以及用户在支付前后管理资金和账户的便捷性和经济性。从用户体验来看,目前银行体系的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和点对点支付没什么区别,可以说比现金支付更高效。因为现金支付需要双方点钱验证。但在支付环节前后,银行账户里的资金都在自动生钱(存款有利息收入),用户可以用账户来操作各种金融业务。如果数字货币只解决了支付问题和交易双方的信任问题欧意交易所,交易前后的资金管理也必须像现金一样在交易后存入银行账户,那么数字货币能否得到广泛应用就存在一个很大的疑问。 因此,对数字货币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需要更加理性、科学、全面的思考和研究。

再者,任何技术都有其局限性,但其适用范围往往不是唯一的。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不能仅限于颠覆现有的货币体系和银行账户体系。比如应用到企业内部管理中,是否能更好地解决扁平化管理的效率问题?这或许才是这项技术更值得期待的应用领域。

最后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我去看一个摄影展,主持人给我介绍了一张照片又一张照片。在介绍其中一张照片的时候,他很激动,说这张照片不错,这张照片充分展现了某款相机的功能。我当时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摄影师是在表达自己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思想,充分发挥相机的功能吗?还是说摄影师拍这张照片就是为了展示相机的功能?当然,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相机厂商为了营销相机而打广告,那这张照片就是为了展示相机的功能而拍的。现在我们在推广区块链、数字货币,为什么呢?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链接:http://www.chuangkn.com/?id=770

数字货币的

阅读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