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普山论坛”上,何东与普山奖学术委员、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围绕“数字货币与国际支付体系演变”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央行数字货币可成为未来数字经济的货币基础
在“普山论坛”上,何东提出,央行数字货币可以看作具有双重属性,“它不仅仅是像货币一样的支付结算工具,还可以想象成一个非常复杂的基础设施体系。也就是说,央行数字货币为现代数字金融体系提供了标准,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所以它是一种基础设施。”
他提到,央行数字货币不受各国支付体系、不同时区的限制,还可以线下使用,特别是在一些网络状况不稳定的发展中国家或者岛国。
“央行数字货币还有一个可以期待的发展,就是可编程性。”何东说,这个特性可以让它成为物联网时代无缝支付结算的工具。“所以央行数字货币不仅仅是另一种电子支付方式,而是可以成为未来数字经济的货币基础。”
同时,央行数字货币作为基础设施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为平台经济的发展,或者基于分布式账户的金融交易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功能标准,并可以为民间部门的金融创新提供一些规范。
谈及我国数字人民币欧易交易所,何东表示,数字人民币是在我国电子支付、数字支付手段非常发达的情况下,如何维护数字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如何促进金融支付领域的竞争,是非常重要考虑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央行数字货币的动机不同
黄益平在“普山论坛”上指出欧意交易所,货币一般有三大功能,可以简单描述为支付、定价和价值储存。“央行数字货币可能三种功能都有,但我的理解是,它最关键的切入点可能是支付。”
近年来,国际清算银行和各国央行纷纷对央行数字货币进行研究。黄益平注意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央行发展央行数字货币的动机有所不同。发展中国家关注的最重要问题是境内支付的普惠性、效率和安全性;相较之下,发达国家更关注国际和跨境支付的效率、安全性和普惠性。
黄益平表示,上述担忧的差异可能与不同国家面临的金融体系痛点不同有关。在发展中国家中,很多国家的国内支付体系并不是很发达,所以如果能够发展央行数字货币来解决普通民众或者企业的支付问题,将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很多国家的国内支付体系和服务都比较发达,所以更加关注国际问题。同时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比较开放,所以跨境支付的需求可能也比较高。
黄益平提到,中国是央行数字货币发展比较领先的国家之一,但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即数字人民币面临的体系可能与一般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你可以想象,对于一个新的体系,能否被广泛接受、被广泛使用,一定是有市场需求的。”
黄益平认为,如果要让数字人民币成为国内更好的支付方式,必须解决国内的痛点问题。“比如能不能更安全,我相信这个。但是能不能更普惠,我们可以关注一下,还有数字人民币能不能更方便的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其实非常重要。”
对于我国央行数字货币未来的前景,他提到,一种可能是未来能成为一种主导性的支付工具,另一种可能是作为支付工具之一与现有的支付工具共存。“这个确实值得我们观察,因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没有支付工具,而我们国家目前的支付工具应该是比较发达的。”
谈及数字人民币的跨境支付功能,黄益平也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路径给出了思考。“在资本项目不完全放开的前提下,人民币国际化能往前走吗?答案是可以的。但它的前提是,一是要建立比较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二是要更充分、更积极地利用货币互换协议。其他工具用得好,人民币国际化才能往前走。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发挥的作用,其实可能比我们现在想象的、看到的还要积极。”
黄益平称,在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大额支付中,未来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可能会更多。“特别是在批发层面,数字人民币能不能更进一步?能不能用数字人民币来做资本项下的支付安排?我觉得未来完全有可能,至少应该考虑。”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