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进展被舆论认为是对Libra严峻挑战的回应,也是持续推广数字货币的阶段性成果。
从监管反应来看,一方面监管逻辑清晰,Libra被视为外币,纳入我国外汇管理总体框架;另一方面,央行数字货币加紧推广央行数字货币,抢占数字货币领域的话语权。
一位长期关注央行数字货币研究的国有大行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Libra的出现能否让央行对市场打开一定的“开放”——面向实体可能是未来最值得期待的问题。看什么。
DC/EP 冲刺
“央行数字货币DC/EP(/,央行研究的数字货币名称)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从去年开始,相关人员都是‘996’,系统开发可以说已经准备就绪。”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宜春论坛”上表示。
从近年来对数字货币的持续研究和实践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说是全球央行探索数字货币最积极、最具前瞻性的机构之一。公开信息显示,央行自2014年开始就数字货币进行研究。2016年5月,央行宣布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 2017年12月,数字货币研究院成立。
事实上,此前,央行的数字货币研究就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记者注意到,2016年第17期《中国金融》发表了17篇《央行数字货币研究与探讨》专题文章,反映了“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方向、原型构想以及发展情况。中国数字货币研究团队”。技术路径选择、法律依据及对货币政策影响等关键问题的研究成果。
上述国有大行人士告诉记者:在前期研究阶段,多个央行部门甚至支付清算协会都涉足这一领域。数字货币计划有多个方向,政策制定者也经历了选择过程。这个时候说出来,对付Libra确实是有考虑的。
可以肯定的是,在Libra推出之前,央行就已经对数字货币的模型方向做出了方向性的定论。在穆长春此次的详细描绘中欧易交易所,DC/EP的双重运行模式、中心化管理、M0替代等,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发表的《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一些思考》一脉相承。 2018 年 1 月的中国。”文章保持一致。
值得注意的信号是,2017年底至2018年中,监管持续打击虚拟货币ICO风险,市场对数字货币的讨论明显降温,只关注数字货币底层技术的实践。区块链。
但Libra的出现带来了一些变数——尽管其结构、路径和使用场景与CBDC不同,但其超越主权货币的野心在敏感的国际关系背景下显得尤为明显。前述某国有大行人士表示,自Libra推出以来,这场关于数字货币的讨论显然已经重启,币圈部分人士也希望在舆论上夸大其词。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欣也在前述论坛的演讲中表示:“Libra将锚定一篮子货币,未来本质上将锚定美元。如果紧密结合,Libra将锚定一篮子货币。”与美元相关,不仅会引发经济金融问题,还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李阳在有关Libra的分析文章中指出欧意交易所,Libra建立了锚定美元等一篮子法币的发行和流通体系。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被明确排除在该货币篮子构成之外。正是这一安排凸显了其与以人民币为基础的各种货币金融安排正面竞争的明确立场。
对此,央行也迅速做出反应。在应对策略上,一方面是监管态度的重申。穆长春、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琪先后表示:第一,Libra被视为外币,必须纳入我国外汇管理的总体框架。其次,除极少数国家另有规定的情况外,我国的结算必须以人民币计价,数字环境下的国内交易不得自由化或美元化。第三,跨境金融服务必须持牌经营,金融牌照必须有国界。但孙天琪也表示:Libra可能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新动力。
火币中国CEO袁玉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数字货币DC/EP和Libra的功能并不一样。他们目前不在同一维度竞争,但对 Libra 仍然有影响——DC/EP 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没有规定的技术路线,技术中立。未来可能会有基于区块链的发行,可以适应国家对资金的监管。如果能够在全球流动,就能应对Libra的冲击,也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影响。
对支付系统的影响及途径待明确
与同样积极研发央行数字货币的英国和瑞士不同,中国的电子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已经非常发达。为什么要在此基础上推出数字货币呢?
事实上,央行早期投入研发时,既是对趋势的把握,也是对市场挑战的应对。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蔡凯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数字货币是M0的替代品,但它与现在移动支付的关系不是替代而是并行关系很长一段时间。传统支付更加依赖账户体系,不同运营商的电子钱包之间转账存在障碍,防篡改能力相对较弱。
在袁玉明看来,从小额零售支付场景和用户角度来看,央行数字货币与移动支付的功能相似,但两者并不替代:一方面,央行数字货币可以更好地控制货币流向。 。控制监管,另一方面也可以独立于银行账户进行价值转移,让用户直接进行匿名可控交易。从货币角度来看,央行数字货币取代了M0,即流通中的现金。目前的移动支付中,两个账户之间的转账实际上只是支付提供商普通账户中的数字变化。它背后的资金我更喜欢存款或者货币基金,也就是M1。两者在货币种类上有所不同。
无论是Libra还是DC/EP,目前最明显的影响估计就是对现有支付清算系统的影响。在伊春论坛上,中国银联董事长邵福军表达了这一担忧。在他看来,虽然DC/EP的两层操作系统是确定的,但该体系下也存在不确定性:一种模式是区块链技术覆盖了数字货币发行和流通的全过程,DC/EP的转移交易直接由区块链网络协议完成。在这种模式下,支付清算机构将被边缘化。在另一种相当于双重配售制度的制度中,发行机构在发行DC/EP时有自己的标识。支付清算机构通过改造现有网络来支持转账清算。与港币模式类似,相当于现有的银行账户。系统中多了一个数字货币账户。
不过,上述国有各大银行人士认为,这种做法对现有系统的影响最小,但本质上并没有太多新鲜感。某清算机构研究部人士告诉记者,从业务角度来看,支付清算机构可以为数字货币的两级投资结构带来更多灵活性;从技术角度来看,区块链可能不是数字货币的最佳实现。技术。一般来说,支付清算机构不应缺席,但也存在变数。
在有关Libra的讨论中,一个共识的观点是,它将冲击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中国移动支付巨头的国际化——因为Libra是从底层到账户到支付的完整设计,并且拥有自己的流量。 、场景、闭环系统。但如果反过来看,中国移动支付和互联网寡头也有相关的技术水平和闭环生态。是否有可能以市场化的方式与Libra竞争?
事实上,蚂蚁金服和腾讯在出现后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蚂蚁金服区块链业务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也向记者表示,类似的技术在蚂蚁金服的跨境支付中早已使用。公开资料显示,马化腾曾在微信朋友圈评论,“技术已经成熟,并不难,就看监管是否允许”。
但在蔡凯龙看来:从目前的监管框架来看,对于市场化主体发币的监管态度并不支持。这是央行加速推出央行数字货币的原因之一。这些机构均表示专注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短期内推出机构数字货币的可能性极小。
北京互联网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车宁对此持谨慎乐观态度:未来数字法币和数字货币共存是有可能的。在他看来,中国市场主体是否有类似Libra的探索可能与三个方面有关:一是相应的监管技术能力是否到位。第二,这个“实验”是否会对现有生态产生影响。第三,主权货币是否有被侵蚀的可能性。
但一个需要关注的背景是,目前世界对大型科技公司参与金融持谨慎态度。据外媒报道,今年7月,美国一项名为“让大型科技公司远离金融业务”的立法草案被分发给众议院。国内方面,《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也透露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思路。从这些背景来看,央行数字货币的冲刺也是一场与国内外市场力量的赛跑。
Libra的出现是否会给央行探索市场化制度带来新思路?王欣在前述论坛中提到:如果我们也支持我们机构发行像Libra这样的中国版数字货币,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应该是什么?主要用于国际领域吗?也可在国内广泛使用。对我们现在的人民币会有什么影响?
这个假设有可能成为现实吗?仍然没有答案。毕竟,在可预见的未来,数字法币甚至数字货币仍将与现金长期共存,新的监管思路和政策的实施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上述清算机构研究部门人士认为,在替代现金甚至移动支付方面,目前的电子支付形式已经非常成熟且市场化。匿名是消费者的硬性需求吗?至少目前来看,还没有大规模更换的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