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数字货币”的概念有很多,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真正能够作为“货币”存在和发展的只有“央行数字货币”。
本着积极创新、趋利避害的原则,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方案的选择可能是:央行数字货币系统对所有用户(包括海外用户)开放(开源),并且各社会主体(包括金融机构)均可下载系统在央行开立唯一数字货币“基本账户”。需要实行严格的实名制,逐一登记每一笔数字货币支付金额,并及时维护账户余额。但基本账户仅用于验证,不办理业务。不会产生利息。
目前,即将到来的数字货币再次成为各界舆论的焦点。
它起源于2009年初,随着一种新的去中心化网络“数字加密货币”——“比特币”的出现。随后,它从纯粹的网络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了各种“数字货币”的概念。从数字货币到与单一或一篮子法定货币挂钩的“稳定币”,再到多国央行开发设计的“法定数字货币”的开发设计,花样不断更新,甚至成为国家间竞争的金融热点。
然而,多种“数字货币”并存,恰恰说明人们对“货币”的本质和发展逻辑缺乏足够的认识,迫切需要准确把握“数字货币”的本质和发展方向。
1 货币数字化与概念异化
事实上,货币一直在走向数字化。
货币自诞生以来,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其表现形式和运行方式不断演变,旨在不断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更好地发挥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纵观世界货币历史,货币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是:
天然实物货币(如特殊的贝壳、骨头、羽毛等) - 管制金属货币(金币、银币、铜币等) - 金属本位纸币(代币) - 纯国家信用货币(又称主权)货币、法定货币)。根本发展方向是去物质化、数字化。
其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用货币的形态和运行模式不断演变,去现金化、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主要表现在:
现金货币(纸币和金属辅助币)——存款货币(以银行存款的形式,以存单、存折等为载体)。货币收付主要是现金存取或者通过邮局寄信、电报进行汇款,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操作)——电子货币(仍体现为银行或支付机构的存款,但其存储和支付主要依靠电子载体,如银行卡、电子银行或移动支付钱包等,通过电子信息传输和完成处理、货币支付和合规监控的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数字货币(表现形式更加数字化、无形化,操作方式更加网络化、开源化、智能化。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处于发展阶段)正在探索中)。
目前,对于“数字货币”的探索有很多。
信用货币的出现和发展,大大增强了货币供应量和总量控制的灵活性。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容易导致货币发行过多、总供给失控、货币金融风险持续积累,后果越来越严重。货币金融危机持续推进,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和探索创新的货币操作系统和机制。其中,2007年的次贷危机以及随后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推动了各种“数字货币”的出现,并引发了巨大的变化。
按照概念出现的先后顺序,目前“数字货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新的网络平台生成“加密数字货币”。其代表是“比特币”,于2009年初推出并一直运行至今。它是由特定网络系统中的计算机系统按照既定原则发起和管理的,避免政府和个人的干预(去中心化),纯净无任何载体。 “数字货币”。
基于比特币,已经开发出以太坊、莱特币等1700多种加密数字货币。
这种网络生成的加密数字货币在发展过程中暴露了价格剧烈波动的问题,并催生了与法币挂钩的“数字稳定币”。
2、与单一法币等值挂钩,通过购买挂钩货币作为储备释放。主要作为特定网络系统中的“数字稳定币”使用。如USDT、USDC、GUSD等。
3、结构上与一篮子法币挂钩,需要与挂钩货币兑换作为储备的超主权“数字稳定货币”。主要用于特定的网络系统。比如设想中的eSDR、Libra等。
4、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法币数字化的“央行(法定)数字货币”(CBDC)正在探索或尝试。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开发CBDC。其中,央行数字货币DCEP已进入测试阶段。
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些是“数字货币”吗?
2 “数字货币”的本质和属性
虽然“数字货币”的概念有很多,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真正能够作为“货币”存在和发展的只有“央行数字货币”。这是因为:
货币之所以必须从天然的实物货币(包括受监管的金属货币)发展到纯粹的信用货币,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
所谓“货币”就是“商品”的“硬币”,“硬币”是价值的单位和表现形式。这就决定了货币的核心功能是价值尺度,用于商品(后来也发展为劳务)。交换服务,对应交换介质的功能。
充分发挥货币价值衡量功能,必须保持货币价值的基本稳定。保持币值的基本稳定,需要保证一国的货币总量能够与该国主权范围内可交易的社会财富规模相对应,并能受到法律保护,并能随增减而变化。可交易的社会财富。 ,具有可调节性和灵活性。
这样一来,传统的自然实物货币,由于其实际供给量更大程度地依赖于此类实物的自然储存、开发或加工,难以适应可交易的社会财富规模的变化okx,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社会财富流失。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甚至在不同货币国家之间的贸易中,严重的贸易不平衡很容易导致严重的货币失衡,进而引发相互战争。即使是金本位制下的纸币也仍然面临着“特里芬困境”。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可交易财富的增长,实物货币必然退出货币舞台,回归其社会财富的本源,其价值也需要用新的货币来标记。
货币必须与自然物体分离,并转化为纯粹的价值单位或表征。货币本身不再具有实用价值,可以成为纯粹的数字。但之所以能够被社会所接受,是因为一国的货币是建立在整个国家可交易财富的支持和信用之上的,并受到国家主权和法律的保护。因此,这种货币被称为“信用货币”,也称为“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
信用货币的“信用”是整个国家的信用,而不是政府(金融)本身的信用或负债,并且不受政府税收的担保(税收只能为政府债务提供担保)。货币不再是发行该货币的央行的信用或负债(央行不再承诺货币持有者可以用该货币向央行赎回黄金或其他任何东西),而更像是一种合法的凭证。社会财富的价值(财富证券的变化)。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在国家主权依然存在、世界尚未实现一体化治理的情况下,不可能创造和运行超主权的世界货币(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愿景很难实现)。具体参见:
首先,比特币等网络中产生的“数字货币”不可能成为真正流通的货币。
与黄金相比,比特币高度封闭:总量和单位时间新增供应量被系统严格锁定,无法人为控制,难以适应社会财富的增长;有升值预期,有利于投机,但违反货币发展规律。按照操作逻辑,这是货币层面的倒退而不是创新。它不能成为真正流通的货币。只能是可投资的数字资产,也可以成为特定网络社区使用的“社区币”或“商圈币”;作为“社区货币”,仍然受到金融监管(重点是与法币的兑换,也可以增加托管环节)。
比特币等纯网络产生的“数字货币”模拟黄金,但它们不是黄金,因此有投机的机会,但风险非常高!
比特币采用的去中心化、全封闭的区块链模式成本高昂、效率低下、难以解决实际问题、难以保持活力。区块链的发展需要突破比特币范式!
其次,与单一法币等价挂钩的“稳定币”只能是代币。
当一个国家只能流通一种法币时,并不意味着绝对不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被赋予特殊权利和义务的“代币”的存在和使用。例如,在中国,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但一些单位食堂仍然允许拥有自己的餐券/卡,一些商场有自己的购物券/卡,一些电子商务平台有自己的积分或卡。 “代币”,但这些东西只能是人民币的代币,只能在某些社区或商圈使用(其价值取决于应用商圈的广度和深度)。它们受到严格的货币监管,不能超出规定范围自由流通。完全取代它们是不可能的。法定货币。
第三,与一篮子货币结构性挂钩的“超主权货币”设想很难成功。
Libra 白皮书于 2019 年 6 月发布,设想 Libra 与 5 种法定货币结构性挂钩,其中美元占 50%(与 SDR 货币篮子不同,Libra 货币篮子不包括人民币,而是增加了人民币)新加坡元),并声称“Libra的使命是建立一个简单、无国界的货币和金融基础设施,为数十亿人服务”,Libra核心协会将由数百家大型国际公司独立管理,“允许跨境汇款”就像发送短信一样安全、方便。”
基于Libra管理协会可能拥有超过30亿的全球用户,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Libra的推出将在全球用户中广泛流通和使用,成为新的超主权货币,加强美元的国际地位,并使许多非篮子货币被取代,这将对国际货币体系和人民币国际化产生重大影响。
这确实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实际上存在很多幻想:在货币设计方面,Libra并没有比SDR有更多的创新,即使在货币兑换、结构的动态控制、储备的管理以及兑换利润和汇率的处理上也是如此。损失。 ,在实际使用的便利性方面比SDR存在更多的困难和挑战。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
A.虽然Libra主要以美元为单位,但它绝对不是美元。如果Libra能够广泛流通,首先受到影响的将是美元作为国际中心货币,而不是其他货币!因此,这一想法不可能得到美国的支持。这就像 SDR 一样。虽然同样以美元为主,但依然无法得到美国的支持成为超主权世界货币,而只能作为特殊的政府储备资产!
B.Libra缺乏国家主权和法律保护,也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明确的社会财富。其作为货币的价值很难稳定。
C、即使欧元成为该地区的法定货币,其成员国原有的主权货币也必须全部退出。两者不可能同时共存!
可见,推出与不同国家法币等价挂钩并单独使用的代币(如USDT)很容易,但与一篮子货币实现结构性挂钩却很难。即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设想利用新技术创建eSDR,它也很难成为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通的超主权货币!
综上所述,从严格的“货币”角度来看,“数字货币”最终只能是法币的数字化,根本发展只能是“央行数字货币”。
而且央行数字货币只能是法币的数字化,不能是法币之外的另一种新货币。央行数字货币不可能模仿比特币、以太坊等设计成为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类似于委内瑞拉使用以太坊ERC20、立陶宛央行推出的“石油币”)。不可能与其法币共存,只能成为特殊的投资或收藏);必须坚持货币的本质和管理的基本逻辑(如央行与商业银行分离,央行不得直接向企业、个人和政府发放贷款或购买债券进行货币注资),能改变的只能是货币的表现形式及其运行方式、制度、机制等,目标只能是进一步提高货币运行效率、降低货币运行成本、严格监控货币风险。
3 “数字货币”或带来深刻变革
基于积极创新、趋利避害的原则,央行的数字货币设计方案可能是:
央行数字货币系统对所有用户(包括海外用户)开放(开源)。各社会主体(包括金融机构)均可下载该系统,在央行开立唯一的数字货币“基本账户”。需要严格的实名制。对每一笔数字货币支付金额进行一一登记,并及时维护账户余额。但基本账户仅用于验证,不进行任何业务,也不计算利息。
各类金融业务仍由各金融机构办理。社会主体可以在商业银行等金融(含支付)机构开立数字货币“营业账户”,记录其开业时产生的债权债务变动情况及结果,并按程序办理。同意累积利息。其中,商业银行还需在央行开立贷款账户和存款账户(存款账户也可与基本账户合并),并按照协议分别计算利息。
各社会主体的企业账户必须与其在央行的基本账户挂钩,并在账户实名制方面进行适当区分。
社会主体在接收和支付数字货币时,其数字货币钱包运营商必须相互确认并生成业务联动代码。付款人和收款双方必须同时将相关信息和联动码传输至央行及各自的企业开户行进行记账处理;业务开户银行根据收到的信息进行记账处理,并在添加自身标识后将相关信息发送给央行,并相应调整其存放在央行的数字货币账户余额;央行分别处理付款人和付款人通过业务发送的信息,匹配并验证一致后,调整付款人和付款人的账户余额并向其发送对账信息。此外,通过业务联动码对收付款双方开户银行发送的信息进行匹配并验证一致后,两银行的账户余额将进行相应调整欧意交易所,并向其发送对账信息。数字货币支付结算流程如上图所示。
这样,在央行就形成了全社会的“数字货币账本”,形成了数字货币在央行的“基本账户”和在金融机构的“企业账户”并存的格局,维持了数字货币的“双操作系统”。将推动货币操作系统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央行可以实时掌控所有数字货币的收付情况以及数字货币的具体分配情况,并可以实现对数字货币的全方位、全流程监控。数字货币,大大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但央行不办理具体业务;各类金融业务仍由金融机构办理,特别是存贷款业务仍由商业银行办理,但金融机构只能了解与自身办理信息相关的业务,无法掌握业务对手方的情况。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节省现金印制和流通使用相关成本,大大加强货币收付的监控,而且可以实现央行之外的有限匿名,适度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且不会泄露。对现有金融机构造成任何威胁。对金融体系(包括支付机构)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保持货币金融体系稳定。
当然,这一对数字货币的载体以及各个业务的信息的多重传输(包括支付方与支付方、其开户行、央行之间的信息传输)、央行数字货币开放的设计和维护对源系统、数据的验证记账处理、数据存储(包括全社会的数字货币支付数据及相关信息,规模将极其庞大)、安全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动CBDC的研发。其中,中国央行走在了世界前列。它要推行的数字货币DCEP已经进入联合测试阶段,似乎已经做好了推出的准备。但央行一直强调DCEP主要替代人民币现金M0,采用现有的“央行-商业银行-社会主体”的“两级操作系统”,这也引发不少人对其创新性的质疑和实际价值。 。
事实上,数字货币可能只是从取代M0开始,但绝不应该仅限于取代M0(即使取代M0,也不应该再像纸币那样有面额和纸币号码),而应该尽可能地取代存款。内的所有货币。
如果仅仅局限于替代M0,央行不建立数字货币的开源系统和“一账本”体系,央行将难以有效监管数字货币,支持“数字货币”健康运行。双离线”支付(“双离线”只能用于紧急小额支付,没有第三方记账控制,双离线支付风险很大),将很难推动整个货币操作系统的深刻变革和运行机制,难以在CBDC领域形成真正的领先优势,也难以吸引海外用户的广泛参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数字货币的创新和实际效果将受到影响。会大大减少。
可以预见,央行数字货币的实施还将产生一系列衍生影响:
必然需要货币载体的转型和广泛的系统连接,以及《结算管理办法》和广泛的培训,这可能会带来相关领域新的投资机会。
央行数字货币的高效运行,势必会排挤印钞和流通相关行业,以及传统银行卡业务、网络生成的数字货币、与单一货币等值挂钩的稳定币等。可能会让他们失去生存空间。
各国央行推出数字货币以及运行机制的改变,势必会对包括SWIFT在内的现有国际支付结算体系产生较大影响,需要进行相应变革,打造适应新形势的区域和全球支付结算体系。数字货币的运作。系统新机制。
(作者为中国银行原副行长、深圳海王星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扫描二维码3分钟开户,捕捉创业板市场热点动态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友评论